微观经济学
一、基本理论与概念
研究对象: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,如单个消费者、单个生产者以及单个市场经济活动等,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。
核心问题:资源配置的决定,即如何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相对价格。
基本假设:市场出清(资源流动无障碍)、完全理性(经济人以利己为目的,按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)、完全信息(消费者和厂商可免费迅速获取市场信息)。
二、主要内容
均衡价格理论:研究市场上供求关系如何达到均衡,以及均衡价格如何决定。
消费者行为理论:分析消费者如何在有限收入下选择商品组合,以实现效用最大化。包括需求理论,即研究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如何形成,以及价格、收入、替代品等因素对需求的影响。
生产者行为理论:探讨生产者如何决定生产什么、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,以实现利润最大化。包括生产理论、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,研究企业如何决定生产的数量和价格,以及生产成本、技术进步、市场竞争等因素对供给的影响。
分配理论:研究生产要素(如劳动、资本、土地)的收入分配问题。
市场结构理论:分析不同市场结构(如完全竞争、垄断、垄断竞争、寡头)下的厂商行为和市场绩效。研究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和市场结构对价格和数量分配的影响,以及垄断和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和效果。
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:研究整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状态,以及这种均衡状态下的社会福利问题。
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:探讨市场失灵(如外部性、公共物品、信息不对称)的原因,以及政府如何通过微观经济政策(如税收、补贴、管制)来纠正市场失灵。